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标准

牧草体系新技术-苜蓿玉米间套种,护田增粮抑沙尘
文章来源:体系办    提交时间:2023-09-21 00:00:00.000000         

张英俊:牧草体系新技术-苜蓿玉米间套种护田增粮抑沙尘

文:张英俊1钱拴 辛晓平 许瑞轩

中国农业大学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我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大量农田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大

我国北方除了分布范围广阔的沙漠、草原,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地区还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图1中紫色区域)。农田在冬春季节基本裸露,固土固沙能力低下,在西风的作用下易起沙起尘,特别是分布于沙漠绿洲、沙漠边缘以及土壤含沙量高的农田在大风的作用下更易起沙起尘。因此,对于沙尘天气的防控,除了修复退化草地植被外,还需要关注季节性裸露的农田。

1我国北方地区土地类型空间分布图

   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新疆以及东北三省的西部农田每年秋季收获作物之后,农田留茬少,造成农田土壤裸露程度高,为冬春季节沙尘天气的发生起到了补充助力的作用。例如:20213月28日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图2)结果表明,沙尘天气的发生除了蒙古国沙漠和我国西部沙漠的贡献,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的农田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2 20213月28日风云气象卫星监测的沙尘天气过程

二、苜蓿和玉米间套种,可起到护田增粮、抑制沙尘的作用

多年生牧草由于宿根特性,对沙尘形成具有重要的防控功能。研究表明,相比于一年生农作物,种植紫花苜蓿在春秋两季能提供更高的植被覆盖度,平均延长地表覆盖80天,极大的减少了土壤的风蚀,紫花苜蓿在春季和秋季的防风固沙量分别是农田的3倍和2.5倍,起到了防风固沙作用。据估算,旱作条件下,北方人工苜蓿草地平均年防风固沙量为8404.6万吨,比传统农作物每年能够减少土壤风蚀445.15万吨;而在灌溉条件下,防风固沙量将达8.89亿吨,每年减少土壤风蚀5.33亿吨。

宁夏平罗苜蓿玉米间套作种植拍摄者 刘金龙

宁夏平罗苜蓿玉米间套作种植拍摄者 刘金龙

宁夏平罗苜蓿玉米间套作种植拍摄者 刘金龙

苜蓿与一年生主粮作物间套作,可以发挥间套作优势,提高对光、热、水、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我国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新疆以及部分农牧交错带地区是我国的玉米优势产区,玉米一年收获一季,在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秋、冬、春大部分时间农田土壤长时间裸露,土壤在大风的作用下流失、易起尘土,含沙量高的农田更易起沙。在这些地区推广苜蓿和玉米间作的模式,可在兼顾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增加农田的植被覆盖度,对控制农田沙尘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陕西宝鸡苜蓿玉米套作种植,拍摄者 张志新

三、建议实施苜蓿和玉米间套种,提高农田植被覆盖、一举多得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苜蓿和玉米的生长规律,适宜的苜蓿、玉米间作模式如图3所示,即为2行玉米与9行苜蓿交替种植,玉米行之间的距离为40 厘米,玉米行与相邻苜蓿行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玉米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苜蓿行之间的距离为15 厘米,播种量为1.5 公斤/亩。在该模式下,苜蓿和玉米按照各自的种植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可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2-3茬苜蓿”,在保证主粮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既获得了苜蓿草的产量又增加了农田植被覆盖度,减少农田起沙起土量还可利用苜蓿固氮的作用,提升农田质量,可谓“一举四得”。

3 苜蓿和玉米间作模式示意图

 

 


下一篇文章:DB-ID:773 加强草地害虫监测和防治,践行大食物观;
上一篇文章:DB-ID:771 2023年1-3月主要草产品和草食畜产品贸易动态;

---- end ----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中国草学会     草地学报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     010-62734638

forage_grass125@163.com      京ICP备 37068202000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