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前沿

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大有可为----以云南为例
文章来源:体系办    提交时间:2023-09-21 00:00:00.000000         

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大有可为----以云南为例

德宏综合实验站

元狩间,彩云见南中,在我国西南部,有一个神秘、神奇、神远的地方,那就是云南。我国南方指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南方气候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由此造就了丰富的草地类型和牧草种质资源。南方草地资源丰富,面积为7958.3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51%。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6582.83公顷。遍布于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和部分高山地区,相对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其中,以四川、云南面积最大,位居我国八大牧区的第七和第五位,分别为2096.49公顷1530.84公顷;而且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草地资源总面积达4925.88公顷,占南方草地资源总量的61.89%

南方草地类型包括暖性草丛、热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灌草丛、干热稀树灌草丛山地草甸、低地草甸、高寒草甸、沼泽9大类。其中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是南方地区的主要草地类。这些草山草坡等草地资源,既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又是国土整治、维持和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地区。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环境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先后在南方实施了30多个草地畜牧业开发项目证明经改良的草地12亩可养1只优质绵羊,生产力是北方草地的610倍南方草业研究以建设中国的“新西兰”为设想,引进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经历了试验示范,以点带面,推动面上畜牧业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40多年来,云南省先后实施了种草养畜示范区建设、草地牧业持续发展、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岩溶地区草原治理、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计划等多个有影响带动作用的草业发展项目成功建设了昆明小哨、寻甸种羊场、曲靖朗目山、昭通大山包、广南那多、砚山黑巴、普洱曼中田、龙陵乌木山、腾冲东山等20余个面积超过350公顷的连片人工草地,为云南山区草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出了重要贡献。

  

改良前的草地现状

一、昆明小哨人工草地——肉牛养殖模式

(一)自然条件概况

昆明小哨示范牧场(图1)位于东经102°58′,北纬25°21′,海拔1962m,年均温13.4,年降雨量990mm土壤为山地红壤pH值5.5。原生草本植被以西南野古草(Arundinella hookeri)、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 var. carvifolia)、毛轴蕨(Pteridium revolutum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黄锁莓(Rubus pectinellus)等占优势。

(二)建植与管理

在引种试验基础上,选择草种的原则一是对当地气候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二是竞争能力较强且再生性表现良好,三是短寿命、中寿命和长寿命草种相结合,四是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相结合。草场建植过程中使用的草种(品种)有: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罗顿豆(Lotononis bainesii)、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球茎草芦(Phalaris tuberosa)、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苇状茅(Festuca arundinace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 clandestinum)、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等。

草地利用过程中,在放牧、刈割及草种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的草种消失,有的成为优势种,草地群落组成逐渐发生变化。经过多年利用,草地演替成为由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白三叶为优势种的群落。它们在长期的放牧条件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豆禾比例保持在23左右。在放牧过程中,通过牲畜采食和刈割青干草的措施,有效控制禾本科高草层对豆科低草层的阳光抑制作用,从而使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之间的竞争降至最低限度,实现豆禾群落相对稳定。针对土壤的营养状况,施用合理的定植肥和维持肥,能够促进幼苗的定植和生长,增强幼苗的抵抗力在南方酸性土壤上,特别是天然草场上的土壤,其中钙、镁、磷、钾、硼和钼的含量远不能满足豆科牧草良好生长需要,从而影响豆科牧草的固氮能力,直接影响到禾草的氮肥供应。在小哨草场上草场的定植肥和维持肥每年为:钙镁磷300公斤/公顷、硫酸钾100 公斤/公顷、硼砂5公斤/公顷硫酸铜5 公斤/公顷、硫酸锌5公斤/公顷其中维持肥硼砂、硫酸铜和硫酸锌,根据草场的营养状况,每23年施用1次,即能满足牧草的良好生长。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之间能共生持久,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比例。

合理载畜量是维护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在小哨示范草场上,载畜量为1头云南黄牛/.公顷。在每年10~11月,把夏秋季剩余牧草制成青干草,作为牲畜冬春季的来源,保证了全年均衡的饲草供应。

长期放牧的人工、半人工草地,由于气候、土壤和牧草种类的变化以及草地管理措施的限制,草地某些地段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有草皮絮结、株丛稀疏和杂草侵入,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在小哨草场,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草场更新复壮

1. 划破草皮

用圆盘耙切割絮结的草皮,同时施入维持肥既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促进牧草根系生长又可达到把肥料直接施入土层中的目的。

2. 清除杂草

在改良草地上,由于石头和灌木丛等的影响,致使草地改良不彻底,杂草会在此地段繁殖生长,逐步向改良草地的空隙地段蔓延因此,在草场管理工作中,逐步进行杂草的清除工作,然后补播优良牧草种子使草场达到彻底改良。

3. 扩繁优良牧草种群

有目的地进行优势种的扩展繁殖工作小哨草场上的优势种东非狼尾草,是一种既耐重牧,产量又高的优良禾本科牧草,但其种子成熟时被包在叶鞘里,种子极难收获。经观察,牲畜采食后未被消化的种子可随粪便到达新地段,然后进行萌发生长,而且在牲畜经常活动的场所,东非狼尾草密度较高,长势良好。根据这一现象可人为地分散畜群,使东非狼尾草面积逐步增大,到目前整个人工草地上均有东非狼尾草的分布。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草地管理措施。

)草地生产力水平

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白三叶混播草地多年干物质产量平均为6 /公顷,载畜量为1头云南黄牛(活重250公斤/公顷)。肉牛进行全日制放牧,放牧制度为轮牧,不补饲精料,只在每年1011月割制青干草补充冬春季饲料的不足。18月龄的肉牛体重平均可达250公斤,平均每天增重0.4公斤。草地现已放牧利用30余年,产草量高,草群豆禾比例稳定,牧草适口性好,饲用价值优良。

1 昆明小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技术研究院示范

二、普洱曼中田草地——肉牛养殖模式

)自然条件概况

普洱曼中田示范牧场(图2)位于东经101°17′,北纬22°47′,海拔890 m。年降雨量2220 mm,年均温20.6℃,夏季最高气温达42℃。土壤类型为砖红壤,pH值5.6。属高温高湿的南亚热带气候。原生草本植被以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及蕨(Pteridium spp.)等占优势。

人工草地建植及草地放牧演替

1. 草种选择

通过引种筛选试验,确定人工草地建植的优良牧草品种为:纤毛蒺藜草(Cenchrus ciliaris)、坚尼草(Panicum maximum)、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毛蔓豆(Calopogonium mucunoides)、湿生臂形草(Brachiaria humidicola)、距瓣豆(Centrosema pubescens)、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三裂叶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新罗顿豆(Neonotonia wightii)、圭亚娜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品托氏落花生(Arachis pintoi)等。

2. 草地群落演替

草地利用过程中,在放牧、刈割及草种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30年的草地演替,成为草地优势种的草种有伏生臂形草、非洲狗尾草、品托氏花生等。

草地管理利用

1. 放牧、刈割及施肥

在放牧过程中,通过牲畜采食和刈割青干草的措施,有效地控制禾本科高草层对豆科低草层的阳光抑制作用,从而使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之间的竞争降至最低限度,达至相对稳定的目的。在伏生臂形草+落花生混播组合中,通过肉牛充分放牧控制以及人工刈割青干草,大大降低了牧草植株间对阳光、水分和矿物质等养分的竞争,混播组合持久稳定。通过草场的合理分区和轮牧,使牲畜的粪尿直接回返草地,减少草地养分的损失。

在南方酸性土壤上特别是天然草场上的土壤,其中钙、镁、磷、钾、硼和钼的含量不能满足豆科牧草良好生长的需要,从而影响豆科牧草的固氮能力,直接影响到禾草的氮肥供应,若不满足豆科牧草对上述营养元素的需求,混播草地就很难保持高产稳产。在曼中田草场上,维持肥为:钙镁磷200~300公斤/公顷、硫酸钾50~100公斤/公顷、硼砂5公斤/公顷硫酸铜5公斤/公顷、硫酸锌5公斤/公顷,其中维持肥硼砂、硫酸铜和硫酸锌,根据草场的营养状况,每2~3年施用1次,即能满足牧草的良好生长。另外,由于混播草地放牧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豆科牧草生长极易受限,氮肥供应严重不足,需要适当增施尿素200300 公斤/公顷才能满足牧草的正常生长需要。

2. 确定合理载畜量

普洱曼中田草场上,载畜量为0.6~1头黄牛/年.公顷,在每年10~11月,把夏秋季剩余牧草制成青干草,作为牲畜冬春季的饲料来源,保证了全年均衡的饲草供应。此外,在每年10~11月,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的伏生臂形草种子。

)草地生产力水平

以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落花生混播草地,年干物质产量可达10 /公顷左右,比天然草山提高产草量1.5~2倍、粗蛋白提高2~3倍;由于草地形成致密的草皮层,可有效防治有害恶性杂草飞机草紫茎泽兰的侵入同时,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普洱曼中田臂形草放牧草地

 

三、高海拔山区(寻甸凤梧山)人工草地——绵羊养殖模式

)自然条件概况

昆明寻甸县凤梧山草地(图3)是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的绵羊良种繁育基地,土地总面600公顷地处东经103°18′20″、北纬25°39′12″,海拔2400m,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季多雨,凉爽潮湿年均温11.0℃,降雨量1429.6mm。土壤为黄棕壤,pH 5.56.3,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原生植被为暖性灌草丛,优势植物主要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蒿属(Artemisia spp.)、蕨(Pteridium spp.)、繁缕(Stellaria media)、大蓟(Cirsium japonicum)、毛狼毒大戟(Euphorbia jolkinii)、山生柳(Salix oritrepha)和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等。

)人工草地绵羊生产模式的形成过程

1979年进行了人工草地建植示范并获得成功,拉开了草地建设的序幕。1981~1983年间将地形平缓的区域建成人工草地,坡度较大的区域改良为半人工草地。建立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等优良牧草为主的多年生放牧型人工草地。目前有多年生放牧型人工草地200公顷高产饲料地20公顷,其余为天然草地及林地。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了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人工草地绵羊生产经营系统。

放牧人工草地管理

通过1998~2000年的研究,根据云贵高原放牧人工草地初级生产特点,提出无利用条件下牧草累积、草地净生长速率和草地现存量曲线拟合方案,利用这些曲线方程确定放牧限度和预测放牧前后轮牧小区现存量,并制定在速生长季短周期高频率轮牧和在缓生长季长周期低频率轮牧的利用方案。结合畜群结构及数量、放牧小区大小及数量,制定出全年的划区轮牧计划,使草地全年均能达到合理的放牧强度,提高草地牧草利用率,防止草地退化。草地每年的维持肥用量为:钙镁磷450公斤/公顷,硫酸钾75公斤/公顷,硼砂4.5公斤/公顷

在夏秋季草地饲草供给远大于需求,放牧利用不足。因此对夏秋季剩余牧草进行转移利用,采用青贮方法对夏秋人工草地剩余牧草进行收贮来调节牧草供给的季节平衡。

草地更新方法为对退化草地1犁2耙后,将种子与肥料混合均匀条播或撒播。播种量13.5公斤/公顷,其中白三叶7.5公斤/公顷,多年生黑麦草6.0公斤/公顷。施底肥604.5 公斤/公顷,其中钙镁磷450公斤/公顷,硫酸钾150公斤/公顷,硼砂4.5公斤/公顷

草地补播方法为在原有草地上撒播3公斤/公顷的白三叶种子,之后用绵羊践踏。

)草地生产力水平

草地载畜能力10个绵羊单位/.公顷。目前凤梧山草地饲养基础母羊1500只,其中:考尔木细毛羊800只,罗姆尼半细毛羊400只,湖羊300只。年繁殖成活羔羊1500多只。

3寻甸县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凤梧山人工草地

 

四、曲靖朗目山人工草地——山羊养殖模式

自然条件概况

朗目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土地总面积56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40公顷(图4)。地处东经103°49′~104°55′,北纬 25°24′~25°28′,海拔2241~2450m,降水量在 900~1300mm ,年日照时数2008~2108h,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平均为4451,无霜期240d。土壤为山地棕红壤,有机质2.65%~3.82%,速效磷10.2~21.1mg/kg,pH值5.8~6.5。属温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低中山缓丘岩溶地貌。原生植被主要有弯叶画眉草Eragrostis curvula十字马唐Digitaria cruciat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西南委陵菜Potentilla fulgens var. fulgens、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锁莓Rubus pectinellus蒿属(Artemisia spp.)、血满草(Sambucus adnata蕨(Pteridium spp.)和大蓟Cirsium japonicum等。

人工草地建植措施

1. 清除地表有害植物

刈割结合化学防除效果较佳,针对蒿、牛膝菊等高大杂草通过刈割可有效控制,繁缕等匍匐生长杂草用化学药剂进行防除。

2. 地面处理

根据地块状况分别采用深耕细耙等4种方式进行地面处理。具体如下

1)深耕细耙对地势平坦和坡度小于10°、土层深厚地表生根石少的连片地块,采用全耕翻处理。

2免耕精耙对坡度1025°、土层深厚地表生根石少的连片地块,用木耙交叉反复多次精耙。

3人工挖塘或翻耕:对坡度在1025°、地表生根石较多的零星地块,用人工挖塘或翻挖的方式进行地面翻耕处理。

4免耕牛羊践踏(蹄耕)对地形地势比较复杂、地面障碍物多,机械和畜力无法作业的小面积地块,直接撒播草种,然后利用牛羊日夜宿营强度践踏,以达到破土和促使草种与土壤充分接触来建成半人工草地。

3. 草种组合及用量

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特点,综合分析多年草地建设牧草品种栽培效果,选用的草种组合为:每亩用鸭茅0.4公斤,多年生黑麦草0.5公斤,白三叶0.4公斤,红三叶0.2公斤;每公顷用种量总计22.5公斤,禾豆比为6∶4。红三叶和白三叶种子进行根瘤菌接种和丸衣化处理。

4. 肥料种类和用量

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每公顷施用350公斤钙镁磷,5公斤硫酸铜,5公斤硫酸锌、5公斤硼砂作基肥。

5. 种植方法

撒播播种覆土方式:精耕细耙的用刺团拖地覆土免耕精耙的地面处理播种后再耙12遍;人工挖塘或翻耕的边挖边覆土1cm左右;蹄耕的撒种后赶牛羊圈宿。

)草地管理利用技术措施

1. 按家庭牧场的方式布置生产区

40公顷草地划分为4个生产区。每个生产区配套建设高床羊舍140平方米,配置1户牧工(家庭单位),由该户牧工全面负责草地管护、除杂、施肥以及家畜的饲养管理。

2. 按优草优畜原则配置家畜

选用云南省优质的地方品种云岭山羊——师罗肉山羊类群。制定选择标准,由经验丰富的牧工配合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3. 对草地实行动态监测

每个家庭牧场设1个牧草动态监测点监测草地的产量、群落变化动态。

4. 按以草定畜原则及时调整载畜量

根据草地监测结果和放牧草地牧草再生状况,草地牧草在611月生长旺盛,存在剩余牧草。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多余牧草,购入肉牛加大放牧强度。

5. 对草地及时进行杂草防除和定期施用维持肥

于每年5月季来临撒施钙镁磷300公斤/公顷。草地上的高大有毒有害杂草由牧工放牧时及时清除。对散生低劣杂草(如蒿、白茅等),在79月用电围栏顺序每次围1公顷,赶60头肉牛重度放牧56天。如此依序循环利用和除杂,有效地控制了杂劣草,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

)草地生产水平

1. 牧草产量和质量

根据四个监测点逐月牧草经济产量的动态监测结果得出,1998年本试验区草地鲜草产量为30 782公斤/公顷豆禾比为l∶1.52干鲜比为1:4.39(22.77%)干物质产量7 009公斤/公顷1999年鲜草产量49 277公斤/公顷豆禾比为1∶1.34;干鲜比为1∶5.72(17.48%)干物质产量8613公斤/公顷2000年18月鲜草产量64 695公斤/公顷;豆禾比为1∶1.33;干鲜比为1∶5.28(18.94%),干物质产量12 253公斤/公顷

2. 草地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

根据草地监测结果:5~10月平均每月产干物质2 148公斤/公顷11月~次年4月平均每月产干物质725公斤/公顷。按肉羊对优质牧草需求量为体重的3.5%,肉牛对优质牧草需求量为体重的3.0%,再加20%安全量,牧草利用率按70%进行测算,草地11月~次年4月可饲养肉牛60个牛单位或肉羊300个羊单位;5~10月可饲养肉牛179个牛单位或肉羊895个羊单位。

实际养畜数量:种草第1年,月均饲养成年羊256只,体重8 532公斤,折合213个羊单位,每公顷草地饲养家畜5.3个羊单位;种草第2年,月均饲养成年羊346只,体重12 041公斤,肉牛54头,体重11 664公斤,折合398个羊单位,每公顷草地饲养家畜10.0个羊单位;种草第3年,月均饲养成年羊483只,体重15 712.8公斤;云岭牛61头,体重13 316公斤;每公顷草地饲养家畜11.4个羊单位。7~11月份肉牛全放牧育肥的平均每头牛日增重为694克/天。

4 曲靖朗目山放牧草地

 


下一篇文章:DB-ID:766 践行大食物观,立草为业,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上一篇文章:DB-ID:764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助力中非农业合作-- 中国热科院与毛里求斯粮食和农业研究与推广研究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 end ----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中国草学会     草地学报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     010-62734638

forage_grass125@163.com      京ICP备 37068202000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