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前沿

加强草地害虫监测和防治,践行大食物观
文章来源:体系办    提交时间:2023-09-21 00:00:00.000000         

加强草地害虫监测和防治,践行大食物观

 

截至2021年底,我国栽培草地面积1.22亿亩,全国人工草干草产量达到1.02亿吨(来源:中国草业统计,2021);天然草原面积39.68亿亩,天然草原干草产量1.9亿吨(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22-08-10),总产量约3亿吨,优质饲草供给率仅为全国需求产量的37.1%,饲草供需不足仍是制约我国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饲草种植环节,害虫常年为害导致饲草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制约饲草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常见的草地(含栽培草地、天然草原)害虫有 320 余种,主要包括蚜虫、蓟马、盲蝽类、螟蛾类、象甲、地下害虫、蝗虫(40 余种)、草地螟、沙打旺小食心虫、苜蓿籽蜂、黏虫、芫菁、蝇类等。蚜虫和蓟马等刺吸性害虫不仅造成饲草产量损失,还能传播病毒,造成叶片畸形、影响饲草品质。蝗虫、草地螟等属迁飞性、暴发性害虫,不仅在饲草产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能远距离迁移至农田危害,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也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我国饲草虫害常年发生率为 30%50%,重发生率为 10%15%,一般年份导致饲草减产 20%以上,严重年份高达 60%及以上,严重影响饲草产能,至造成局部绝收。按照最低减产10%测算,我国每年因虫害导致干草产量损失约3000万吨,相当于3550万亩栽培草地或6.27亿亩天然草原一年的产草量。此外,饲草虫害发生后,若采用的防治方法不当,会造成农药残留,对草、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李霜等,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0)。

1 豆蚜聚集危害

2 蚜虫危害状

3 蓟马危害状

加强草地害虫监测和防治,可以减少饲草损失,并显著提升植保工作对化草为粮的贡献率。因此,有必要做好以下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监测,为害虫防治提供决策依据。为什么要把监测工作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在害虫防治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防治、轻监测现象。由于各地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害虫测报工作基础薄弱,导致监测职能弱化,或者根本没有开展监测工作。害虫监测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没有准确的监测预警就无法对防治工作进行科学的部署。

转变防治理念,避免过度用药现阶段饲草害虫防治过程中存在重防治现象,具体表现为,只要发现害虫,不管有没有达到防治指标,或者是不是防治适期,就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导致害虫没治住,成本还提高了,事倍功半。长期、反复、过量施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对不同类型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很多药剂都发挥不了作用,害虫反而越防越多此外,还存在随意加大用药量、随意混用农药、违规滥用禁限用农药等盲目用药、滥用农药现象,导致费工费药、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用药模式,转变防治理念,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科学治理害虫。

根据害虫特性,建立综合防治措施科学防治前提还要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性,才能合理施药。例如,苜蓿蓟马是由牛角花齿蓟马、烟蓟马等多个种组成,由于其迁移速度快、繁殖率高,且躲在花蕾中为害,是苜蓿生产上的一个癌症。为攻克这一难题,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团队开展大量的蓟马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了苜蓿生长季节,蓟马在地下表层土壤中化蛹的特性。针对这一特性,在地下表层土壤中使用针对蛹期蓟马的高效药剂,并防治苜蓿生长期叶片上的蓟马,地下、地上双管齐下,降低虫口基数,达到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害虫监测,进行科学防治工作,多维度保障饲草生产,探索藏粮于草的技术,化草为粮,践行大食物观。

总编:张英俊

策划:刘刚、孙娟、肖国庆 

撰写组:涂雄兵、张泽华

编辑:吴哲、刘刚、肖国庆、方丘


下一篇文章:DB-ID:774 如何防止青贮饲料冬季结冰?;
上一篇文章:DB-ID:772 牧草体系新技术-苜蓿玉米间套种,护田增粮抑沙尘;

---- end ----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中国草学会     草地学报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     010-62734638

forage_grass125@163.com      京ICP备 37068202000329号